历史的教训

by: mumu 杜兰特夫妇的《历史的教训》是一本对人类历史的哲学思考。作者出版过许多文明史相关的书籍,这本薄薄的小书是他们的思想的精华综述,涉及范围非常广,从生物学,地理,宗教,道德和战争等角度来谈历史。 书中有许多新鲜的观点,是对所做的事情全情投入和不断思考才会有的吧。 地理好比是历史的子宫,哺育着历史,规范着历史。它的河流、湖泊、绿洲和海洋,吸引着移民定居于沿岸,因为水是生物和城镇的生命之源,并为运输和贸易提供廉价的航道。 生物学给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生命即是竞争。战争即是一个国家觅食的方式。战争促成国家间的合作,只是因为战争是竞争的最终极形式。除非我们的各个国家变成一个大而有效的保护性群体,否则国家之间势必将继续上演狩猎时期个人和家庭的行为。 “自然”对我们梦想中的自由与平等的结合付之一笑。因为自由和平等是永恒的不共戴天的仇人,一方取胜,另一方即会死亡。当人们获得自由时,他们之间天然的不平等差不多就会呈几何式的增长,若要防止不平等的增长,就必然要牺牲掉自由。 道德规范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历史和环境的条件。好斗、残暴、贪婪和好色在为生存而战斗的狩猎期,是一大优势。很可能今天的每一种罪恶,在以前都曾经被视为品质——一种使个人、家庭或者团体得以生存的美德。新的制度要求新的美德,同时把一些旧的美德视为罪恶。于是,勤奋变得比凶猛更加重要,讲究规则和节俭比武力更有价值,和平比战争更加有利。 马克思是黑格尔的不忠实弟子:他将黑格尔辩证法的意思解释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将会以社会主义的安全获胜而结束。但是,如果黑格尔的正题、反题、合题公式应用于历史,工业革命是正题,资本主义对抗社会主义是反题,那么下一个状态就应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合题。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东方就是西方,西方就是东方,这一对双胞胎很快就会团聚。 在网易看耶鲁大学的导论类公开课,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老师对所讲内容的巨大热情。毕竟是自己研究的心血,讲起来如数家珍,课是根本不用“背”的。讲音乐的老教授目测已经七八十岁了,随堂附带六张音乐CD,还经常收到毕业后的学生弄丢了CD来信要复刻,选了这门课的学生均享有“终身的售后服务”。 今年8月份看到屈婉玲教授去世的讣告,享年75岁。算下来十几年前屈奶奶给我们上算法课的时候竟然已经65岁了!每堂课都是手写板书满满四大黑板,从来不用PPT,公式都是现场推导,感觉都是built-in在脑子里,当时就极为感慨。后来朋友圈看到有人贴出来屈奶奶的邮件谈网课。七十多岁身患癌症的时候还在对新型的网课表示感兴趣,言语间谦虚不卖老。这些前辈在各自领域的专注和投入总是让我深受鼓舞。 …

阅读周记

by: mumu 借书对于驱动我阅读特别有效。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Deadline就是生产力,好几次都是赶在借阅时间到期前飞速读完;第二,在还书之前(尤其是在遇到特别喜欢的内容时),总想着留些笔记,主要为了实现借阅利益的最大化,这也促使自己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梳理。现在下一期的借阅包裹已经在手边了,我蠢蠢欲动想打开看瞧瞧,但是上一期的读书笔记还没写完,“没有完成上一期笔记就不可以开下一期!”唉,强迫症的自己真是让人抓狂。 迪奥的时尚笔记 这本轻薄的小书是迪奥创始人Christina Dior的时尚笔记,他针对每一个时尚元素,给出了专业见解和实用建议。书初出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中关于服装材质,元素设计,配饰搭配的建议,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也一点都不过时。迪奥先生认为优雅是个性,自然,精心和简洁的正确组合。除此之外,绝无优雅可言。其中最重要的是精心。他提倡:精心穿戴,精心打理。最让人惊讶的是迪奥作为代表性的奢侈品牌之一,竟然秉持奢侈是优雅的反面。优雅可以大胆出位,但永远不可以奢侈,铺张奢侈是品味差的表现。宁愿在朴素中犯错,也强过在穿着打扮上奢侈浪费。 1957年迪奥先生去世后,Yves Saint Laurent接任迪奥的首席设计师,当时年仅21岁。他出生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加缪的《鼠疫》故事发生地),1960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时被应征入伍。不知是因为性格内向还是同性恋的缘故,当年他宣称精神崩溃入院接受治疗,从此和迪奥分手,另起炉灶创办了YSL,于是后来就有了常年断货的千颂伊52号。 如父如子 读《如父如子》哭得一塌糊涂。明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人物有很重的设计感,可还是被深深的感动。两个男孩临上小学前收到医院通知被抱错了,为了给孩子回归亲生父母身边做准备,两个家庭开始接触。一家是每天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孩子的建筑师爸爸,一家是天天和娃插科打诨玩成一片还会修理电动玩具的小店主爸爸。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氛围不同的相处模式引发出一连串的故事,两个家庭也在这一过程中各自反思。养育过程中培养的情感,尤其是孩子对父亲的爱却是同样的纯粹。这类亲情卦一向很容易戳中我的泪点,但是不得不承认,是枝裕和特别擅长讲亲情故事。去年看他的《小偷家族》和《海街日记》,电影里很少有剧烈的戏剧冲突,家庭成员自己的内心情绪,成员之间的感情牵绊,都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和对话的淡淡描述流露出来,很东亚很李安。 读书的时候不知道这是一部电影,看完书跑去看了下电影介绍片又哭了一遍。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毛姆的读书随笔,有趣且干货满满。毛姆认为愉悦是阅读的第一要义,作家(尤其是小说家)不应该担任传播知识的职责。 在“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里毛姆分享了很多文学巨匠的个人生活经历,当作八卦读起来津津有味。简奥斯丁、司汤达、狄更斯、福楼拜、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毛姆笔下不再是文学史上一个个冷冰冰的名字,而是在生活的颠沛流离中挣扎沉浮的活生生的普通人。许多伟大的作品也并非灵光一现的创作,更多是为生活所迫倒逼出来的日积月累的工作。文豪们常常在作品中的对人性的弊端进行探讨,然而现实生活里他们常常自己恰恰是人性的俘虏。 把这些文学巨匠生活的秘辛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放到一起看特别有意思,可以发现很多小说情节的出处和影子。《人性的枷锁》毛姆的自传体小说,很厚的一本,但是读起来毫不费力,不多久就读完一部大部头让人很有成就感。《人性的枷锁》里男主人公菲利普在巴黎学画,对是否要继续坚持去请教大师的情节,就来自年轻的巴尔扎克把自己的剧本寄给一位教授,连教授的回复都是一样的。菲利普出资给心爱的米尔德里德和花心室友去巴黎旅行,陀思妥耶夫斯基出资帮助心爱的玛丽亚伊沙耶娃和瓦格诺夫完成婚礼。菲利普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着类似的受虐心理,在被迷恋的女子三番两次轻视与折磨下,反而更加加深了对她的爱恋。毛姆还借菲利普初恋的口提到莫泊桑的轻浮。 毛姆在随笔中对美和善的阐述在《人性的枷锁》中也得到一致的体现。 菲利普在最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日子里去博物馆看艺术作品聊以慰藉,在随笔中毛姆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在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一个人的反应到底是什么呢?我知道我的感受如何,那是一种兴奋夹杂着喜悦的感觉,同时充满理性和感性,是一种让我获得某种力量进而从人性的束缚中获得解放的幸福感。同时,我感受到自己处于一种充满人类同情心的温柔心境之中。我因此而觉得踏实、内心平静,精神上也感到超然。如果艺术是一种慰藉,那么足以。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可比拟的邪恶,如果人类偶尔能从古往今来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中寻求庇护,这样是极好的。但这并非逃避,而是汲取新的力量来面对这些邪恶。” 毛姆认为善良是最值得崇敬的情感,在《人性的枷锁》里他给了菲利普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和善良的莎莉在一起。当初读到这里只觉得太突兀而且明显菲利普是不爱莎莉的,在随笔中似乎找到了一些解释。毛姆认为善良是幽默对命运荒唐和悲哀的一种反驳,不同于美,善良可以达到尽善却不让人觉得厌倦,同时比爱更伟大,因为善良的光不会随着时间而褪淡。这样看来似乎没有比和一个善良又爱自己的人在一起更好的结局了。 这也是一本种草书,虽说很多都是经典,但是读书少的理工女还是如获至宝一般。 《蒙田随笔》 《威廉麦斯特》歌德 《汤姆琼斯》菲尔丁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 《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 《红与黑》司汤达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

The ride of a lifetime+Sprint+冬牧场

by: mumu 最近(以及之前的一段时间)同时在读以下三本(以及其他几本)书,到现在一本都还没有读完(-\摊手/-)。感觉像是在追剧,马上准备出去玩耍,先把当前的感受存档,等回来断点续传把剧追完。 The ride of a lifetime 迪斯尼CEO Robert Iger的商业回忆录,原版副标题是《Lessons Learned from 15 Years as CEO of the Walt Disney Company》,中文版的标题是《一生的旅程:迪士尼CEO自述批量打造超级IP的经营哲学》,听说比尔盖茨还曾“罕见写了2000字的推荐”,号称“神级领导力教科书”。我很好奇神级领导力到底神在哪,不过在开始读之前看到“Lessons learned”、“经营哲学”、“比尔盖茨推荐”等标签,还是条件反射的有了偏见:这一定是一本字大行粗,鸡血满满的商业吹捧之作,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占领(或许已经占领过了)机场书店展台的最醒目位置。某天下午当我真的开始读起来,一页接着一页,感觉好像在追都市职场剧《罗伯特升职记》,一集接着一集,根本不想停下来——果然是最会讲故事的公司的CEO,回忆录相当引人入胜。 男主回忆了自己职业生涯里标志性的事件,从作为职场萌新遭遇性骚扰到耗时十八年落成上海迪斯尼乐园,从被迪斯尼收购之后经历的文化冲击和办公室政治到促成迪士尼收购风格迥异的皮克斯,期间还穿插和乔布斯的相爱相杀的友情以及两任夫人在关键性谈判中起到的润滑作用。每一章对应一个主要事件以及从中学到的经验,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保持乐观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常常被人忽略。人到底还是感性动物,一个乐观的领导者可以激发团队的更多可能,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力挽狂澜的效果。在当前新冠疫情不明朗、全球局势动荡,经济大幅萎缩的大环境下来看,保持乐观更是显得尤其珍贵。 数字不能帮你做决定。在data-driven decision横行的大环境下,这样的观点就像戳破皇帝的新装的小男孩。男主一上任便裁掉了冗杂集权的策略分析部,下放权力到各个业务部门。数字可以提供参考信息,但是做决定还是要靠人对业务的理解把控和综合判断。 总裁夫人怎么可能是傻白甜!男主不时提到夫人对他的鼓励,谈判陷入僵局时,拉夫人一起来个家庭聚会,缓和下紧张的气氛继续推进谈判。傻白甜怎么能hold住场? 书是在公司图书馆借的kindle版,读到差不都百分之八十——迪士尼准备收购twitter万事俱备却在最后一刻收手的时候——借阅到期了!去续借发现前面竟然排了七十多号,惊呆。该剧真火,不知道自己啥时候才能追完。 Sprint 在《The ride of a lifetime》里面robert反复强调“不创新,毋宁死”,还提及初次访问皮克斯时被他们惊艳的作品和创新的氛围所震撼。一个组织能做出一件惊艳的产品已经不容易了,如果能够保持一直持续不断的惊艳输出,除了有对的人之外,还需要有一套对的方法。《Sprint》就是一本产品设计的方法论说明书。 产品创新到底应该怎么做?是靠个人的灵光乍现还是团队的头脑风暴?《Sprint》认为要设计出好的产品(甚至解决其他复杂的问题)是有迹可循的:有对的角色参与,足够的专注,合适的框架,及时的用户验证,以及严格的时间控制——人脑很奇妙,当有足够多的时间时很容易拖延和被打扰,反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对的小伙伴们一起集中注意力更容易激发出灵感。 方法论是否有效最终还是要靠实战来验证。《Sprint》号称源自Google十多年的内部实践经验,四年前出版问世。第一次见到她是三年前在一位超级帅的设计师的办公室里,当时具体讨论什么问题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设计师的神态却非常清晰:托着下巴,微笑前倾,专注看着你,让你觉得再弱鸡的问题都值得被认真对待。这个月偶然见到这本书,三年前的场景立马浮现在眼前,读这本书似乎是和超级帅的设计师重新建立联结了一样。 冬牧场 读李娟的《冬牧场》好像在追穿越剧:一个现代社会的汉族女子穿越到古老的哈萨克牧区,跟随牧民在严寒的天气下转场,用羊粪盖地窝子,赶小牛,放羊,背雪喝,秀花毡,缝补破衣服,解说电视内容。讲述作为亲历者的喜怒哀乐,远离商业社会和牛、羊、大地、天空朝夕相处,在寒冷无常的天气下挣扎。作为旁观者体察牧民的生活哲学,长孙过继为幼子,年幼的孩子担负繁重的劳动而不言苦,年轻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传统牧人对定居生活的犹豫。这看似遥远的故事也不过是发生在2010年,仿佛同一时空的平行空间,令人感觉新奇:原来有人是这样生活的。 月初读《春牧场》时候还埋下了一个新的人生愿望:遛骆驼!据说和遛狗遛马不一样,遛骆驼是不需要牵绳子的,用手挽着骆驼前屈的脖子弯儿,就像挽着男朋友那样,走来走去就好了!但是这样走来走去的时候一定要当心被骆驼的大脚踩到,骆驼脚上都是肉,踩到也不会很疼,但毕竟是大骆驼啊,单靠自己是很难拔出来的,得找个人在骆驼屁股上踢一脚,让他自己走开才行。 …

咬一口昭和回忆

by: mumu 《咬一口昭和回忆》是一本很好读的小书,书本身很轻薄,内容好吃又有趣。昭和年代是1926年到1989年,作者典子在此期间度过了孩提、少年和青年时代,这本书是典子对那个年代食物的寄情。我小心翼翼地猜测典子应该是一个感官敏锐共情力很强的人,读她描述食物带来的味觉嗅觉连同感官之外的情绪和故事,常常边笑边感叹真是太妙了。 典子写小时候在祖母的传授下爱上盐渍鲑鱼皮(然鹅我并不知道是什么)的美味之后,站在学校教室墙上的世界地图前只盯着南美洲看,“因为形状和鲑鱼片一模一样”!我不知道典子长什么样子,但脑中当即浮现出来“樱桃小丸子”站在地图前,指着南美洲,和同桌小玉一本正经的说“我告诉你个秘密哦,智利合恩角的这个位置的鲑鱼皮最好吃了!” 作为小孩子的典子搞不懂大人口中高级食材,比如海胆、鲍鱼、河豚的味道有什么好的。但第一次吃“锡箔纸烤松茸”立即被松茸的味道掳获。 烤松茸仿佛炖煮活树一样,空气都被森林的精华给整个染上。浓厚而洁净,连空气里的咸味都恰到好处。不用酱油,什么都不用。我可以直接用这个空气的味道配饭吃。 她第一次见菠萝面包,就被它明亮的颜色和西兰花似地凸起吸引。 一看到它的颜色,我立刻感到一阵幸福,就好像阳光照进我的胸口。我好想、好想咬咬看。 然而母亲不许买。母亲的断然拒绝让典子感觉屈辱又不甘心,只能用全副身心去想着菠萝面包。 一想到它近在眼前,却不能吃,我就觉得它更好吃了。我烦恼地扭着身体,妄想着菠萝面包的味道。一定是这种味道…这种口感…这种香甜。明明还不知道口味,我却丝毫不怀疑菠萝面包的美味。 典子把菠萝面包称作“黄色的初恋”: 就像少年爱上小镇上看见的美丽少女,明明连一句话都没说过,却一心觉得:“我就是知道,她一定很温柔,很天真。” 直到后来她攒足了零花钱终于吃到菠萝面包,却发现柠檬黄的凸起下只是普通的白面包,尽管感受到了梦想的幻灭,但对菠萝面包的憧憬却并没有结束。一直到长大成人之后,每次看到凸起的柠檬黄还是会感到“一阵阳光撒进胸口似的幸福”,还是会回想起那个没有吃过,却靠着所有想象力去幻想味道的孩提时代的憧憬。 长大成人后,我可以自由地吃所有想吃的东西。然而我却发觉,再也没有什么想吃的食物,能够让我像当年一样,倾尽一切想象力了。 并非所有食物的回忆都是这样的小清新。典子讲大学时候吃的泡面和读书会上的男生: 男同学们在读书会上总是超乎必要的兴奋。无论什么书,都会装腔作势地拼命讨论其中道理。尤其当有大胸部的女同学参加时,男同学的论战就变得更激烈。 不到一年后,大家全都变成别人的女朋友或男朋友,读书会也就自然消失了。 果然是过来人,一阵见血地道出读书会参与者的真实动机。 典子形容水羊羹是色情的,像诱人的女人,水嫩、清新而凛然。水羊羹既非固体也非液体,舌头碰触的下一瞬间它便融化了。吃水羊羹不用咬、不动下巴咀嚼,只需不断体验着冰凉的表面在口中化开的滋味,味蕾被甜味整个侵占,感受她温柔的甘甜。 她吃鲷鱼烧最爱烧焦的边缘,多是面粉糊从模具嵌合处露出来导致的。东京最受欢迎的鲷鱼烧店的鲷鱼烧是人手工烤的。就算全用相同的模具烤,每尾鱼还是会有些微不同,有的有余边,有的会烧焦,有的红豆馅会歪掉。 人类就是会为这些不同而心生爱怜的生物。红豆馅不只是满溢出来,还会被模具压得像仙贝似的扁平,要是刚好还烤焦了,就会让人觉得好像中了头彩一般兴奋。 人也是这样,都有脱离常轨或偏差之处,大家都不一样。但就因为有这些棱角,才会受到别人的疼爱和喜欢。 人对食物是有肉体记忆的,每当接触到某种特定的食物的味道和气味时,过去某个地方感受到的快乐和悲伤,某个时刻的心情和印象都会一下子苏醒过来。看到科幻作品里未来的人类不再需要食物,甚至有科技公司已经研发出营养液来取代一日三餐,真希望那个时候晚一些来到。 …

艺术的慰藉

by: mumu 月初有朋友发给我“小木屋”——一个租借纸质书的小程序。从“漫游鲸”,“多抓鱼”到“小木屋”,看着别人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是眼巴巴地羡慕。可是光羡慕又有啥用呢?还是得要行动起来呀!业务一时开展不起来至少可以先写写自己最近读的书。 艺术的慰藉 读书的乐趣之一是遇到共情,“哇,这人竟然和我想的一样!”更惊喜的是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问题而受到启发:“竟然还可以这样!”这本书就是处处藏着这样的意外之喜。 今年真是艰难,疫情限制了行动自由,原本通过外界力量来规避的问题、转移的注意力都无处可藏,负面情绪常常猝不及防:孤独焦虑恐惧紧张。这个时候看到这本《艺术的慰藉》真是有种做心灵马杀鸡的感觉:如何排解负面情绪,如何应对工作上的倦怠期,如何处理亲密关系里的矛盾,如何解决实力配不上野心,如何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如何面对生命的结束等等。在作者口中,艺术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无时不刻和我们的生活交融在一起,给人生的点点滴滴聊以慰藉。 “ 艺术是具有疗愈性的。亲近艺术的重点在于协助我们把人生过得更好,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自我。艺术如果有这样的力量,原因是艺术这种工具能够矫正或者弥补我们的各种心理缺陷: 我们的健忘。我们常忘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们无法把握重要但稍纵即逝的体验。 我们很容易失去希望:我们对人世的负面过于敏感。我们经常错失正当的成功机会,只因为看不见继续坚持特定事物的合理性。 我们倾向于觉得自己孤立无援、遭到迫害,原因是我们对于遭遇多少困难一般怀有不切实际的观点。我们太容易恐慌,总是误判自己遭遇的问题所带有的意义。我们很寂寞——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说话的对象,而是因为我们周围的人无法秉持真诚与耐心去深切了解我们的辛苦。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部分原因是我们呈现自身痛苦的方式——不论这样的痛苦是来自充满裂缝的感情关系,对别人的忌妒还是雄心壮志不得实现——通常显得可鄙而且羞耻。我们不但受苦,而且还觉得自己的苦难缺乏尊严。 我们缺乏平衡,也经常看不见自己最佳的方面。我们不只是一个人,而是由许多不同的自我构成,而且我们也发现这些自我有优劣之别。我们较佳的自我经常只在偶然的情况下出现,而且也都出现得太迟;在我们最崇高的抱负当中,我们总是摆脱不了意志力薄弱的问题。 我们很不容易了解:我们在自己眼中充满神秘,因此根本无法向别人说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无法因为自己认为适当的原因而获得别人喜欢。 我们排拒许多能带给我们重要收获的经验、民族、地方与时代,只因它们表面上看起来不合乎脾胃,无法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的判断力总是肤浅又充满偏见。我们怀着强烈的防卫心态,而轻易为各种事物贴上“陌生”的标签。 我们因为熟悉而麻木,并且生活在一个强调光鲜亮丽的商业世界里。因此,我们经常对平凡单调的人生感到不满:总是担忧自己错过了真正的人生。 艺术这个工具的目的和价值,就是针对这七项心理缺陷为我们提供七种协助: 矫正记忆的缺陷:艺术能够把经验的果实变得令人难忘,而且还能不断以新面貌重现。 散播希望:艺术让我们随时都能看到令人愉悦开心的事物,因为艺术深知我们太容易陷入绝望。 呈现有尊严的哀愁:艺术提醒我们,哀愁在美好人生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不太会对自己遭遇的困难感到恐慌,而能够将这些困难视为高尚人生的一部分。 协助我们取得平衡:艺术以异常清晰的象征体现我们良好特性的本质,并且透过各种媒介展示于我们眼前,帮助我们重新平衡我们的本性,引导我们发挥自己最优秀的潜力。 引导我们认识自我:艺术能够帮助我们辨识出对我们具有核心重要性,却又难以形诸言词的事物。人性中有许多部分是言语难以形容的。我们可以拿起艺术作品,以困惑但认真的态度说:“这就是我。” 扩展我们的经验:艺术是他人的经验透过极度精致的方式累计而成的结果,并以美观而且井然有序的形态呈现出来。我们在艺术当中可以找到其他文化的显著范例,因此亲近艺术作品能够扩展我们对自己以及世界的概念。乍看之下,大部分的艺术作品似乎都只是显得“陌生”,但我们慢慢就会发现,这些作品里其实含有各种观念与态度,可让我们吸收内化,丰富自己的人生。我们改善自我所需的一切,并不是早就都已经在我们手边。 7.唤醒麻木的心灵:艺术能够剥开我们的外壳,把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泥沼中拉出来,不再对自己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借助艺术,我们能够找回原本的敏感度,以新眼光看待旧事物,也不再认定新奇与光鲜亮丽是唯一能够协助我们摆脱麻木的解决方案。” 欣赏一幅画除了欣赏画的内容构图光影之外,也是通过创作者的眼睛和引导去发现美和学习爱的过程。在艺术品中发现被我们忽略的自然之美,回忆起被我们遗忘的日常之美。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也是让我们变得更耐心,更关注细节,更有好奇心的过程,而所有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变成更好的爱人。艺术也通过悲伤和苦难的场景提醒人们,苦难和不遂乃生活常态,获得幸福的道路充满荆棘,既要有不断反思调整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常心怀感恩。 嫉妒通常被贴上负面的标签,然而如果深挖一下,弄清楚产生嫉妒的具体是哪些特质,嫉妒的对象反而会变成学习的榜样和自我成长的抓手。 艺术能够向平凡人生中难以捉摸的真实价值致敬。能够教导我们以更加公正的态度看待自己,让我们知道在既有的处境中已经尽了全力认真生活,从事着自己不一定热爱的工作,面对着中年的种种问题,解决着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挫折感,努力对我们心爱但烦躁易怒的配偶保持忠诚。相较于媒体以光鲜靓丽的方式呈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事物,艺术的效果恰恰相反;艺术能够让我们重新看见自己被迫接受的人生当中所存在的实际优点。 …

一颗苹果

by: mumu 没想到我竟然赶上了西雅图唯一的一场“Mayday Life”——《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的放映。从十七岁开始,我喜欢了五月天很多年。可是近年来,他们越来越偶像化,开完巡演出电影,如此红果果的圈钱,让我渐渐没了兴趣——或者只是因为年纪渐长,对“少年感”十足的音乐失去了共鸣。不过当ying喊我去看电影的时候,我还是结结实实地兴奋了两天,满心期待全场大合唱,最后哑着嗓子出来…当然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小一半儿的歌曲我都没有听过,全场的观众也异常镇定,只有3D效果里杏红不时伸到眼前的手惹人心痒一下。影片接近尾声时,杏红讲“五月天永远陪你二十岁!”自己二十多岁时候的日子一下子涌了出来,旁边的ying早已经哭成泪人了。 不是不爱睡觉 不是不够爱肝 我只是还有很多很多正经事要管 不是不爱阳光 不是不谈恋爱 我只是进度要赶游戏要玩青春要糜烂 ——《爆肝》 最开始是大二那会儿从鸡精那里知道五月天的。那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在从美廉美回学校的小巴车上接到鸡精播报的创新实验室录取通知,从此开始了暑假不回家在实验室焊板子的日子。在室友们都不在的学11楼的小格子里,我把byr ftp上的五月天演唱会的视频都刷了一遍。当时也未曾想到他们后来几乎占据了我二字头时光的背景音乐。 从科学会堂的《倔强》到北大西门的《离开地球表面》;从毕业季的《笑忘歌》到刚开始工作时候的《开天窗》;从上海张江的《志明与春娇》到新加坡的《春娇救志明》。五月天的音乐好像无数小碎片,藏在我大脑回路的一个个角落里。第一次实习,和万在杏坛路边走边哼“听说悟净已经植发治好秃头,有了论及婚嫁的女友,八戒这颗猪头手机老是不通,好色本性多隽永,好像时间从来没走”;第一次看演唱会,跟鸡精、金子还有小丁从头唱到尾,散场之后,大家意犹未尽并排在白石桥下大吼“如果能有一天,再一次重返光荣,记得找我,我的好朋友”。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 小丁考完随机沮丧地找我取应急灯,我在41楼下劝她失望别绝望,她皱眉问“你要在风中大声的唱吗”?当年工体DNA散场之后,她不顾赶不上末班车的风险坚持淘周边,昏黄的灯光下有小贩拿罗志祥的卡片充当怪兽卖,也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我们从工体走到三里屯过意大利大使馆,她一路走一路花痴杏红是她的最爱,她的理想就是嫁给杏红听他唱深情版的《恋爱ING》。 阿信的偶像是海绵宝宝,我特地穿了偶像的偶像去看了偶像的演唱会,第二天衣服没换又穿着海绵宝宝见了另一个“宝宝”。 11年毕业季,未名bbs进站特别贴心的出了一版《笑忘歌》。 紧接着又出了一版海绵宝宝和派大星。 有些人 经过我身旁 住在我脑中 在我心里钻洞 有些人 变成相片 堆在角落 灰尘像雪一般冰冻 ——《一颗苹果》 17年夏天,在我快离开新加坡之前的一个晚上,瑾瑜拿小提琴给我们演奏了《一颗苹果》,记录了yulu的茫然liubo的淡定和我的惊喜,胜过五月天的无数live。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 如果能有一天 再一次重返光荣 记得找我 我的好朋友 ——《孙悟空》 我跟你最好就到这 你对我已经没感觉 到这冻止 你也免爱我 我跟你最好就到这 你对我已经没感覺 麦阁伤心 麦阁我这爱你 你没爱我 ——《志明与春娇》 每个孤单天亮我都一个人唱 默默的让这旋律和我心交响 就算会有一天没人与我合唱 至少在我的心中 还有个尚未崩坏的地方 ——《我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 时间如果可以倒流 我想我还是会卯起来蹉跎 反正就这样吧 我知道我努力过 我想到 遥远遥远的以后 会不会有人知道我 在这个寂寞的星球 曾这样的活过 遥远遥远的以后 天长和地久的尽头 应该没有人能抢走 我永远的感动 总要有一首我的歌 大声唱过 喔 再看天地辽阔 活着不多不少 幸福刚好够用 活着其实很好 再吃一颗苹果 ——一颗苹果 …

29岁碎碎念

by: Mumu 二十九岁以来的几个感悟。第一个是发现自己无论在哪里都过成了一个样子。这么些年也没个实质的长进。依然还是一个很private的person。写东西也逃不过“提人名、感谢、当妈妈”的路数。在北京在坡县在三番过了一个礼拜的新鲜劲之后生活就开始固化:上班下班宅跑圈和许久未联系的小伙伴们吃喝叙旧。第二个是有些事情越发看开。悲观的讲生活里的麻烦本就是endless的,乐观的看唯有当下一时一刻才是重要的。out of control的事情劝自己不再执拗。第三个发现是国内域名备案过期了。国内人民不翻墙暂时打不开这网页。国外的小伙伴能顺溜读下中文的人也寥寥。这让我写起来安心很多。 过去半年很多意料外的重聚。去年八月回京,机场见到穿着mayday的tshirt的sure,暴发户式的关怀让人温暖又蒙逼。解铃还需系铃人还是治愈的。和晴,云在南站吃饺子,云见面给我一本 阿弥陀佛么么哒 回家三天看完,大冰讲故事渲染虽重但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和洋洋红梅逍遥在南锣鼓巷吃春饼,听过来人交流当妈经验,完全是我知识储备之外的另一个大天地啊。十月去三番,共享办公桌离sun公司步行十几分钟。一起吃饭他直接绕了门禁走到桌边。十几年前我在教二三楼画板子他在附近磕GRE,画完一块就msg他过来看了再教下一部分怎么画。时空平移,好像还都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和惠平安吉拉相聚一个周末,”分开旅行后的第一次团聚,同吃同睡半夜差点被挤掉床。见面之前是激动又忐忑,分别的时候各种不舍。uber司机肯定又看我们是拉拉。还好还是互相喜欢,每晚夜聊,过去很温暖,成长很惊喜。我们是朋友,相同又不同,会问hard question,也会默契把伤到对方的刺收好。听到彼此讲新的朋友会吃醋,同时真心祝福对方在新的旅途中开心快乐不寂寞。”大选那天和张同学吃饺子,讲完大选,讲湾区各家公司面试待遇晋升制度工作风格,你看你看,大家换了个地方依然过着似曾相识的日子。春节回京和万同住俩礼拜,她夜夜换了不同曲调高歌徐木木来睡我。周末一起逛菜市场做饭,边吃饭边吐槽脑残剧,去北邮科技大厦找云叙旧,那些乱七八糟的细节就一下子涌了出来。和GR喝酒她讲自己这一年的一事无成,我感慨自己的求之不得还有三十岁的尴尬浅薄,单曲循环一夜《可不可以不勇敢》借着酒劲自恋自艾泪流满面。博老师教导说人生分四年一个档儿的话,一共也没有几波可以冲的,好好考虑做些什么promising的事情。丁core总结一年一篇,从柳暗花明到铆劲前行,住院五次临危受命面对健康和事业做选择,雾霾天里背负大家期待又被投资人一次次否定,真心不易。 我的幸福总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当我发现大家各自有各自的麻烦的时候,对着自己的烦恼心底才会淡然许多。你羡慕她有家有娃有牵挂,她可能也羡慕你自由自在没那一地鸡毛。你羡慕别人朝九晚五规律安稳,别人又羡慕着你起伏动魄跌宕的精彩。生活就是个任性的孩子,不按常理出牌也不会等你准备好,哗啦啦的剧情就铺开来了。无谓好坏,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如许阅读线下做了三期。问题很多。每期总怕冷场,期待多些人气。可是阅读本是很私人的事情,不在一个频道上很难共鸣。我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空有一腔情怀,听到的也多数是不看好的声音,可这是我的mission我的dream,越是千万人不看好越是需要我来护着她。下一个目标是7月2号上线换书web。快手可能两天就搞定,我吭哧吭哧不知要捣鼓多久,像自己的宝宝,虽然难也想自己生。 也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icho夜里修片子我偶尔和她聊天。她一面讲给谁都可以拍出美的照片,一脸的自信。一面讲有时候修片子修着修着就很自卑,觉得别人比自己好看。也因别人闪闪发光的自律品格心动,搬家来的第一个晚上,情绪颇low。心底里的话对初识不久的icho讲。她不紧不慢的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我惊讶眼前风情万种魅力无限的姑娘也会“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紧张做不了自己。”同一个桌子上和yl聊起结婚的事情,“觉得结婚有了自己的家了就踏实了,不然总还觉得是飘着的”,似曾相识。 去年年末在普吉岛放孔明灯许愿。有人心怀天下的愿世界和平每个人都平安健康。我没有那么大理想,唯愿有自己的家然后可以和爱的人一起看世界。不过这么些年,奖中过几次,许下的愿望却是从来没有实现过。不知道今年的如何。 …

Butterfly's Wings

by: Mumu Around two weeks ago, ruxubooks (@facebook, @meetup) held one book exchange meetup event in Singapore. As the first step to my “book dream”, it was far away from perfect. Even so, I am still proud of myself and full of gratitude for him and her who gave me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along the way. I have been asking myself: “what exactly is my ‘book dream’”? To be honest, I don’t know the answer yet. The original motivation came from my ultimate life goal: if I could do only one thing in my life, I would want to be...…